首 页 | 信息公开 | 校园动态 | 学校概况 | 招生入学 | 教育收费 | 师资队伍 | 学生工作 | 教学资源 | 航海文化 | 个人设置 | 班级博客

日期:2024-04-20 当前用户: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会工作 > 师德规范  

学贵有疑——谈提问习惯的培养

作者/来源:[暂无]    发布时间:2005-05-27

学贵有疑——谈提问习惯的培养

作者:姚敏燕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96    文章录入:雨娇雨乐

 学贵有疑
                        ——谈提问习惯的培养
                                       张堰小学  姚敏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确实,发现、创新都是由疑问开始的。这正如古人所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敏于发现,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一种新的认识都是从疑开始的,不善于质疑求异的人,在学习和工作中是不会有创造精神的。从这个角度说,质疑实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方法。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见异求疑,敢于疑课本之说,疑教师之解,疑权威之言,在提问中探幽索微,寻求真理,掌握知识。
     这种学生提问的习惯,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最初,可以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有些课题是文章的灵魂,是曲径通幽的钥匙,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问,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如课文《看跳伞》,学生看了课题后质疑,有的问:“谁去看跳伞?”有的问:“谁跳伞?”还有的问:“跳伞的结果怎么样?”这些困惑疑难,是老师诱导学生进一步熟读精思的良机,应抓住这个良机,引导学生带着自提的问题,仔细阅读课文,自己解答问题,千万别把“质疑问难”看作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过场。
    学生在课上质疑,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耐心听完他们的提问,这样才不至于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质疑,一般由学生互相交流解释。学生解释不正确,教师再予以纠正;学生回答不全面,教师再加以补充。有时学生的提问很棘手,教师吃不准,甚至根本答不上来。那只能放下架子,对学生说对不起。课后,一定要把学生的问题放在心上,尽力给学生满意的答复。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启发儿童的思维,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说明提问贵在一个“巧”字,就是要“巧”在能引导学生有所发现,产生创新思维的快乐,而不只是机械地再现课文中的语句。如《曼谷的小象》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小象精彩的绝技,令人十分佩服。”教学这句话可先抓住句中的关键词“绝技”,引导学生思考:“绝技是什么意思?”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提出“绝技指什么?”“为什么在绝技前还要加上精彩的?”“为什么小象的绝技令人佩服?”等问题。学生有了疑问,再经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考,就懂得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这样,即使学生学懂了课文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逐步学会思考,学会发现,由思生疑,由疑促思。
    由于学生生活经历少,知识面窄,往往问得肤浅,或者只会对不理解的词语提出疑问。为此,可以让学生准备一本“质疑本”。让学生把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问写在本子上。教师仔细批阅,觉得哪个问题提得不错,就在一旁注上一个小五角星,并将这个问题记录在自己的笔记簿上,以便备课时参考。在教学中,将打上五角星的问题读给大家听,赞扬提出这些问题的小朋友读书读得认真仔细,会开动小脑筋。在讲评学生疑问的同时,注意对他们的问题进行分类,有的属于对词语质疑,有的属于对课文内容质疑,有的属于对中心思想质疑,有的属于对写作特点质疑等等。实践证明:只要启发得当,学生是能够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的。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它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正如叶圣陶所说:“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不徒坐听老师之讲说。”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力量去学习,学会自己学习,进而才能学会生存,形成独立自尊的健全人格。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于 “放”

作者:林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34    文章录入:雨娇雨乐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于 “放”
                       张堰小学  林  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 “教”是为了学生的 “学”,但学生不是被动的容器,而是有主观能力作用的人。学生接受教师的教,都要通过自身的内化活动来实现。从这个意义讲,教师在起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一切条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怎样才能让低年级的学生也能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呢?近年来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只有 “放”,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1、 放手让学生说
一节成功的课,不在于老师口若悬河地讲解,而在于学生能够主动去理解、探索、记忆。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每一幅插图启发学生说。首先鼓励每一位学生试说,并且不作统一要求,这样,每位同学就能不同程度地把自己观察到的说了出来,接着,要求同桌学生互相说,最后再个别汇报,这一过程,就把有的同学说不出的或说得不全面的地方弥补上了,对内容的理解也进了一步。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总是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完整的可以补充,不清楚的可以适时地提问,不同的想法各抒己见,并可以争论。对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我也不轻易否定,而是追根溯源,让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为什么这么做?你是怎样想的?从小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我曾经出过这样一道题:妈妈每天工作8小时,一星期工作多少小时?
学生A的解法是:8×7=56(小时) 因为一星期有7天。
学生B的解法是:8×6=48(小时) 因为我妈妈每星期只休息一天,一星期工作了6天。
学生C的解法是: 8×5=40(小时) 因为我们每星期休息两天,我妈妈和我一样,休息两天,工作5天,所以一星期应按5天计算。
以上几位学生的不同答案,都有道理。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果轻易地加以否定,势必扼杀了学生智慧中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反之,不轻易地加以否定,则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创造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放手让学生说,使他们在没有心理压力的愉快气氛中进行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1、 放手让学生做
 “儿童的智慧集中在手指尖上”,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放手让学生去动手、动脑探索事物。也就是说,动手操作是小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低年级学生天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他们愿意参加形式多样的活动。针对这个特点,我经常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具演示,进行直观教学,并充分利用学具,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动手操作的机会。用学具帮助学习数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又能使学生手、脑、口多种感官一起发挥作用,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从而获取知识,学会学习。
例如: 在5以内的分与合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操作学习的:

先让学生拿出2个木块,分成左右两堆,得到 2并学会用分
                                       1   1
与合说组成再让学生拿出4个木块,也要分成左右两堆,想想可以怎么分,要求同桌要分得不一样,通过交流发现有三种: 
                                    4      4       4
                                  1   3  2   2   3   1
师: “刚才大家每人只摆了其中的一种,谁有本领能把这三种分法一个不漏而且又是很有规律地找出来?”
学生们互相讨论,边议,边摆摆弄弄。真的, “智慧出在手指尖上”,他们想出了好办法,发现可以先把4个木真都放在左边,每次移1个到右边就是(3,1)、(2,2)、(1,3);也有的讲可以先把4个木块都放在右边,每次移1个到左边,这样也是有序的分,就成了(1,3)、(2,2 )、(3,1)两种分法都有道理,教师及时地予以表扬,同学们得到鼓励,主动探索的精神更足了。
在引导学生讨论3的分与合时,学生进一步发现3   3,  这
                                         2   1 1  2
两种分法只是位置反一反,找到了规律,我们能摆一种说两种,简约了操作过程。
到学5的分与合时,水到渠成,学生看到5个木块就可以在头脑中利用表象很快说出:          5
                       1 和4    4和1
                       2和3     3和2
学生掌握了5以内数的分与合,为6—10各数的分与合打下基础,那时,不用教师教,他们也能主动、清晰、有序地说出各数的组成。
再如: 教学 “认图”时,我就要求学生从学具盒中拿出与老师出示的实物图相同形状的学具,用手摸一摸,摆一摆,堆一堆,滚一滚,以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学生都抢着发表各自所发现的秘密(各形状特征),从而总结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的特征。趁他们印象深刻时,再让学生发挥想象才能,举实物讲形状,学生通过眼看、手做、脑想等活动而学的知识容易懂,记得牢,理解深刻,掌握牢固。
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可以满足小学生动手、动脑和求知的需要;另一方面,可以为数学概念的建立打下形象、生动的表象基础。这样就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放手让学生做,让学生手、脑、口多种感官参与,学生得到了主动的发展。
总之,敢于 “放”,就是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群体讨论,去获得数学知识。实践使我体会到,只要教师放开你呵护的双手,就会发现,孩子也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和创造者

 

习惯养成于课堂

作者:胡玉梅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19    文章录入:雨娇雨乐

惯养成于课堂
                       ———教《聪明的华佗》有感
                                    张堰小学 胡玉梅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只有以课堂为主  阵地,才能给学生有学习、练习的内容、时间和空间,而毋需另外占有学生课余  时间安排特别的内容、时间和空间。就在这点上,我在上实践课《聪明的华佗》一课时,更是深有感触。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注意对学生进行四大创造性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  提问的习惯
提问是创新的开始,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  “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说:  “提出问题LL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造是思维与实践的结果,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就是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我在教学S版语文第三册《聪明的华佗》一课时,在教第四节时,我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学生提出了三个问题;  “各拿”是什么意思?  “晃动’’是什么意思?华佗为什么两只手各拿一把青草,在两只羊面前晃动?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再认真读读课文,想想能解决哪些问题,不能解决的,与小朋友一起讨论。学生积极性很高,交流时,争先发言。通过讨论学生不仅理解了“各拿”、  “晃动”的意思,而且还通过动作演示这两个词的意思,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二、  仔细观察的习惯
    观察是创造的基础,瓦特就是在观察壶盖跳动的基础上,萌发蒸汽机的发明.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就是通过课堂上培养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事物,实验,插图及老师创设的种种情景,逐渐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开头出示两只相斗的羊的投影片,先问学生;两只羊斗得怎样?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问:你从哪里看出两只羊斗得很凶?指导观察羊的头、角、眼睛等。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的表象又为进行联想,想象等创造性思维活动提供了大量的生动、形象的材料,学生都能掌握“斗得很凶”的意思.最后我又出示两个相斗的学生的投影片时,学生就能通过观察两个人的眼睛、脸等表情和手、脚等动作,把两人相斗的凶劲表达了出来。
 三、  学会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
    “手是脑的老师”。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上。”我们在指导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时候能经常引导、鼓励学生用手比比划划的帮助思维,能做做实验,排排课本剧,能实际去做一做,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多动手,边动手边动脑,手脑结合。在教“两只羊斗得很凶”时,让学生用手代替羊,大拇指代表羊角,食指代表羊头,做“头对头,角对角,你顶过来,我顶过去,谁也不肯让”。学生做得很形象,课堂气氛很活跃。在教学华佗想出办法采草引开时,课前我先采来了青草,让学生上台演示“各拿,晃动”,通过演示,达到了目的,后来又让小朋友上台表演课本剧,这样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    多角度思考的习惯
    创造从求异开始,养成多角度思考的习惯,是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这是培养学生在问题面前养成不是局限和满足于从一个角度去寻找答案,而是从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的角度去探讨问题的答案,从而使答案更趋向于成熟和完善.
    在指导用“立刻”造句时,我先出现"谁看见什么怎么样,立刻怎么做”,让学生按句式造句后,又让学生回到课文中说说本文的主人公华佗,蔡医生各自立刻做了什么。再把“看见”一词换成其他各路感观“听见、想到、感到、闻到……”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让学生的思维发散出去,以获得更丰富的想象力,养成多角度创造性思考的习惯。
通过上这节实践课,我更深刻地认识了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努力培养小学生创造性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是"渡船",负责把学生运到知识的彼岸,而应当是游泳的教练,指导他们游到知识的彼岸,去获得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性习惯的养成铺路架桥。

 

 

挖掘教材内容 培养学生找规律的能力

作者:沈祖珏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62    文章录入:雨娇雨乐

挖掘教材内容 培养学生找规律的能力
                             张堰小学   沈祖珏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能力的今天,对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途径。数学充满规律,通过数学教学除了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外,教师还要挖掘教材内容,有目的、有意识长期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规律,运用规律,最后达到掌握知识的能力。
    一.从小引导学生养成找规律的习惯。
    培养学生找规律的能力,就同其它能力的培养一样,要注意从小抓起、从早抓起。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规律组织教学。比如对于刚入学的学生,在学习10以内数的认数时,让学生知道前一个数比后一个数小1,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大1,从而得出相邻两数相差1的规律。在学习20以内数的加减时,知道一道加法算式可以写出两道减法算式,从而使学生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知道了这样一个规律,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学习了加法计算题后就知道了另外的两道减法题。
    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还可以以趣引路,调动学生找规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意识地把有关知识编成学生喜欢的小故事和小儿歌,采取夺红旗,搞竞赛,做游戏等形式进行教学,效果好。从小培养学生找规律的兴趣和能力,巩固了知识,发展了创造性思维。只有从小从早引导学生找规律,持之以恒,形成习惯,受益终身。
    二.循循善诱寻找规律
    为了讲清教学内容,教师反复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运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横向比较,纵向比较,目的想让学生找出教学规律,可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师认为自己备课周密,讲解清晰,而学生一知半解。这主要是由于成人的思维方式与学生的思维方式不同,教师让为这样教学,规律好找,可学生并非认为好找。比如,我在教学一年级认数以后,出现这样的一组题,1,3,5          要求学生根据前三个数的规律,写出后三个数。老师告诉学生前三个数是单数,启发学生说出后三个数的单数。可学生对单数,双数这两个概念模糊,一时接受不了。这时候教师心里很着急,出现尴尬的局面。教师要适时调控,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观察,1后面少几?3后面少几?经过老师耐心细致的引导,学生茅塞顿开,接下来再出现一组题2,4,6          ,教师稍加点拨,水到渠成,学生很快找出规律。
    三.放开手,让学生自己找规律
    规律十分重要,教学时不但教师要注意揭示和总结,更要注意引导学生自己去挖掘规律,总结规律,逐步养成自己找规律的习惯。比如:在学习2的乘法口诀时,教师出示这样的一组题 2×1=2   2×3=6 ……… 引导学生观察它们有什么规律?(被乘数都是2,
               2×2=4   2×4=8
乘数逐个多1,积也就逐个多2),当学生理解2的口诀的规律后,再帮助学生有意记忆口
诀,最后脱口而出说出口诀。通过放手让学生自己找规律,总结规律,为今后学习3—9的乘法口诀做好铺垫工作。
    四.动手操练找规律
   
    练习是培养学生找规律能力的重要途径。当学生对规律形成清晰的思路后,教师适时地操练,加深学生对规律的理解,及时的掌握。例如教完2的乘法口诀后,教师精心设计练习,紧扣教学内容。出示这样一组练习图     2        4           ( )        ( )
         ( )         ( )让学生仔细观察接下去应填几?设计找规律的练习可以多种题型,可以设计看数找规律,看算式找规律,也可以设计看图找规律等。
    找规律的能力培养和习惯的培养一样,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成功的,要靠长期的坚持,精心的培养,养成找规律,用规律的习惯。知识也就在这“找”和“用”当中潜移默化的形成。这样的找规律既增长知识,又培养了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浅谈低年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作者:徐芳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93    文章录入:雨娇雨乐

浅谈低年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张堰小学   徐芳

创造性思维是指个人在头脑中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新联系或新答案,用以组织某种活动或解决某种问题的思维过程。它是以各种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和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对事物进行想象、分析、判断、推理、综合,来获得客观事物规律性认识的思维活动。其显著的特征是新颖性和独创性。创造性思维是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中,能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需要,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有的思维品质。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所以,培养创新能力必需从小抓起。那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我觉的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是创造性思维的必要前提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载体,语言可以促进思维,深化思维,思维又可以创造语言。数学语言的发展与数学思维的发展更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但是,有于低年级学生词汇贫乏,表达能力较低,这无疑阻碍了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所以,我在备课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出口头语言培养序列,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生活语言转化到数学语言上面。例如:认数1的教学中,让学生说出带有数量的一句话;认数2的教学中,通过引导说出带有数量的两句话;在加法意义的教学中,通过演示图形,使学生说出三句话等等,通过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对加法意义的认识,同时培养了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 模仿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心理学研究证明低年级学生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模仿。所以教师教学时可以通过适当途径的示范和学生有目的的模仿来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及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好必要的铺垫。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每个儿童的思维包含着对外部事物的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当同化的平衡建立时,儿童就模仿现实事物;而当同化的平衡被打破时,就顺应外部事物,进入创造想象的活动中。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第一学期“简单的乘除法应用题”时,我通过“示范——模仿——创造”的方式让学生学会编应用题。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1.理解图意。投影示图:每盆4个苹果,有3盆。教师适当引导:图上画的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图片,从而得出两个条件。
2.模仿。让学生仿照例题看图编应用题。学生通过模仿、比较、想象,用口头语言表达出以下几种应用题:(1)每盆有4个苹果,3盆一共有几个苹果?(2)有3盆苹果,每盆4个,一共有几个?等等。这个过程相当于同化过程。一个以仿带创,创中有仿的过程。
3.创造。出示算式:“5×3”让学生根据算式编一道乘法应用题。从看图编题过渡到看算式编题,这时学生的同化的平衡已被打破,他们开始创造性的想象,将模仿的东西进行“内化”以适合其个人心理特点的方式充分运用想象表达出来。如:(1)小朋友植树,每班种5棵,3个班一共种几棵?(2)每支钢笔5元,买3支钢笔一共多少钱?(3)有3束汽球,每束5个,一共有几个?……
学生的创造将这节课的内容得以深化和升华,把教学过程推向高潮。
三.观察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眼睛
  人们常说:“观察是思维的门户”。 学生通过观察获得表象,又通过观察进行比较异同,进而掌握知识的本质。所以在一年级时就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和顺序。如由上至下,由在到右,由近及远地观察方法。在看图编题时,也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来编应用题,如:大小观察、种类观察、颜色观察等。观察有序能促进思维有序,使学生考虑问题有条有理,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同时使语言表达趋于条理化;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例如一年级10以内的加减法练习课中,我按排了这样一个习题:□+□=10。这题看起来很简单,学生也都能回答。但他们大多是想到一个说一个,思维很乱。我就有意识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如下板书(题1)。
1+9=10          10-7=3
2+8=10           9-6=3
3+7=10           8-5=3
4+6=10           7-4=3
5+5=10           6-3=3
6+4=10           5-2=3
7+3=10           4-1=3
8+2=10           3-0=3
9+1=10            
   (题1)             (题2)
然后请学生仔细观察这组算式有什么规律。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得出:从上往下看,第一个加数从小到大,一个比一个大1;第二个加数则从大到小,一个比一个小一;而和都等于10。然后再出示一题:□-□=3,要求学生也按顺序说一说算式。这时学生很容易的就得出了下列这组算式(题2)。并且很顺利的找出了它们的规律。
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刚开始的思维是无序的,通过观察后找出了算式之间的联系,理清了解题思序。在此基础上对同类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比较,从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概括起来,形成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从而顺利的说出□-□=3的一组题目。训练了学生的有序思维。同是又使创造性思维中一种重要的思维——发散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四.勇于质疑是创造性思维的动力源泉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是创造活动的重要特征。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学习中既有所获也必有所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仅是设疑,更要诱导学生在“起疑” “质疑” “析疑”中训练想象力和创造力。低年级儿童对身边的事物往往充满了好奇与幻想,他们爱提各种问题,解释他们所看到的一切。而这些心理素质正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仙杖”。
例如:二年级的一堂“求相同加数和的乘法应用题”练习课,教师让学生做下面两道题目:“育才小学有2排房子,每排有4个教室,一共有几个教室?”“育才小学有2排房子,一排有4个教室,另一排有5个教室,一共有几个教室?”大家都知道前一题用乘法计算:4×2=8(个);后一题用加法计算:4+5=9(个)。在学生解答以后,教师肯定同学们做得对,表扬大家都能认真审题。正在这时,一位学生提出:“后一题也可以用乘法计算。”教师问:“用乘法怎样算?”这位学生说:“可以这样算:4×2=8(个)   8+1=9(个)”这是多么可贵的智彗小火花呀!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并画了一个图来说
   
            ┆
     
明他的算法是对的。这时,又有三位学生说出了三种解法:
(1) 5×2=10(个)10-1=9(个);(2)2×4=8(个) 
8+1=9(个);(3)2×5=10(个)10-1=9(个)。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对同龄伙伴提出的问题倍感兴趣。第一位学生的提问犹如一颗小石子在同学们心中掀起层层的涟漪。虽然后两种解法有些牵强,但也表现了追求创新的一种精神。
学生的思考过程正是产生创心思想的过程。其过程锻练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逐步使学生学会质疑的本领,进而行成解疑的能力。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对于疑和问,疑是条件,问是结果。因此,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五.有序操作是创造性思维的摇篮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无序思维向有序思维的过渡阶段,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和帮助学生度过这个阶段,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在操作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随着操作的顺序进行的,操作程序反映了学生接受的思维过程,反映了一定的逻辑顺序。如果操作的程序混乱,学生的大脑中就无法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
例如,教学“进位加法”时,我先出示主题图(小朋友坐转椅图)引导学生讲出图意,并列出算式“9+3= ”然后进行如下操作:
第一步操作:同桌小朋友合作,左边小朋友摆9个红方块,右边小朋友摆3个绿方块。
第二步操作:同桌讨论并操作,把9个红方块和3个绿方块合起来,怎样移动方块使人一看就知道是十几呢?(这部分操作学生各抒己见,气氛热烈。)
第三步操作:指名到黑板上演示操作。这时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纷纷举手想上来表现一下。结果出现了许多种操作方法。
①□□□□□□□□□■■■
②□□□□□□□□□■    ■■
③□□    □□□□□□□■■■
④□□□□□  □□□□■  ■■
     ┇
然后通过比较、讨论得出第②③种方法较简便,犹其是第二种“拆小数”的方法最简便。
最后进行第四步操作:教师演示操作,同时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这样教学使学生在有序的操作中自己发现进位加法的思考过程。边操作边思考,用操作促进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如果坚持从语言、模仿、观察、质疑、有序操作等诸多方面对小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使学生从小就在心灵中播下创新的种子,

 

学贵有疑___谈提问习惯的培养

作者:姚敏燕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97    文章录入:雨娇雨乐

 学贵有疑
                        ——谈提问习惯的培养
                                       张堰小学  姚敏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确实,发现、创新都是由疑问开始的。这正如古人所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敏于发现,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一种新的认识都是从疑开始的,不善于质疑求异的人,在学习和工作中是不会有创造精神的。从这个角度说,质疑实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好方法。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见异求疑,敢于疑课本之说,疑教师之解,疑权威之言,在提问中探幽索微,寻求真理,掌握知识。
     这种学生提问的习惯,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最初,可以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有些课题是文章的灵魂,是曲径通幽的钥匙,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问,以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如课文《看跳伞》,学生看了课题后质疑,有的问:“谁去看跳伞?”有的问:“谁跳伞?”还有的问:“跳伞的结果怎么样?”这些困惑疑难,是老师诱导学生进一步熟读精思的良机,应抓住这个良机,引导学生带着自提的问题,仔细阅读课文,自己解答问题,千万别把“质疑问难”看作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过场。
    学生在课上质疑,教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耐心听完他们的提问,这样才不至于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质疑,一般由学生互相交流解释。学生解释不正确,教师再予以纠正;学生回答不全面,教师再加以补充。有时学生的提问很棘手,教师吃不准,甚至根本答不上来。那只能放下架子,对学生说对不起。课后,一定要把学生的问题放在心上,尽力给学生满意的答复。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启发儿童的思维,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说明提问贵在一个“巧”字,就是要“巧”在能引导学生有所发现,产生创新思维的快乐,而不只是机械地再现课文中的语句。如《曼谷的小象》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小象精彩的绝技,令人十分佩服。”教学这句话可先抓住句中的关键词“绝技”,引导学生思考:“绝技是什么意思?”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提出“绝技指什么?”“为什么在绝技前还要加上精彩的?”“为什么小象的绝技令人佩服?”等问题。学生有了疑问,再经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思考,就懂得了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这样,即使学生学懂了课文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使他们逐步学会思考,学会发现,由思生疑,由疑促思。
    由于学生生活经历少,知识面窄,往往问得肤浅,或者只会对不理解的词语提出疑问。为此,可以让学生准备一本“质疑本”。让学生把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问写在本子上。教师仔细批阅,觉得哪个问题提得不错,就在一旁注上一个小五角星,并将这个问题记录在自己的笔记簿上,以便备课时参考。在教学中,将打上五角星的问题读给大家听,赞扬提出这些问题的小朋友读书读得认真仔细,会开动小脑筋。在讲评学生疑问的同时,注意对他们的问题进行分类,有的属于对词语质疑,有的属于对课文内容质疑,有的属于对中心思想质疑,有的属于对写作特点质疑等等。实践证明:只要启发得当,学生是能够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的。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它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把学习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正如叶圣陶所说:“上课之时主动求知,主动练,不徒坐听老师之讲说。”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力量去学习,学会自己学习,进而才能学会生存,形成独立自尊的健全人格。

 

教学方法现代化与教学评价策略研究

作者:胡忠芳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431    文章录入:雨娇雨乐

项目名称  《教学方法现代化与教学评价策略研究》          
申请人    胡忠芳                     联系电话 57216144
申请人单位  金山区张堰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 57216144
单位地址    张堰镇康乐小区南首       邮政编码 201514
申请日期   二00三年三月十八日      

一、 数据表
课题名称             教学方法现代化与教学评价策略研究
(不超过25字)
研究
领域 D A 高等教育  B 职业教育   C 成人教育   D 基础教育
E 学前教育  F 特殊教育
学科
分类 F A 教育发展战略 B 教育基本理论 C 教育心理 D 教育史
E 比较教育  F 教育管理 G 德育 H 美育  I 体育
J 课程教材 K 综合 L 其它
研究
类型 B A 基础理论 B 应用研究  C 应用理论研究  D 开发研究
E 综合研究
课题
负责人 姓名 胡忠芳 性别 男 年龄 50 职称 中高
 
工作单位
 
金山区张堰
中心小学 
所属系统(区县院校) 金山区教育局 
职务 
校长

课题组主要成员 姓名 性别 年龄 职称 工作单位 研究专长 分工
 胡忠芳 男 50 中高 张堰中心小学 策略研究 制定总计划
 周黛园 女 46 小高 张堰中心小学 方法研究 写课题计划、总结、研究报告,论文集编辑
 杨春华 女 51 中高 张堰中心小学 策略研究 召集小组开展活动
 张光泉 男 40 小高 张堰中心小学 方法研究 召集小组开展活动
 骆云芳 女 38 小高 张堰中心小学 方法研究 召集小组开展活动
 杨伯明 男 46 小高 张堰中心小学 方法研究 召集小组开展活动
 张照龙 男 38 小高 张堰中心小学 英语课堂教学研究 召集小组开展活动
 姚琴花 女 38 小高 张堰中心小学 语文课堂策略与评价研究 召集小组开展活动
 顾小红 女 36 小高 张堰中心小学 数学课堂教学现代化策略 召集小组开展活动
指导教师       
       

 

二、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近期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著作者 成果形式 发表刊物或出版单位 发表出版时间
师训自培基地的建设与发展 胡忠芳 发表 《金山教育》 2002.4
将骨干教师的培养落到实处 胡忠芳 经验总结 《金山教育》2000年增刊 2000.11

学校教育家庭化 杨春华
周黛园
杨伯明 
发表 上海市家庭教育指导委员会 2002
    
    
    
    


三. 课题组成员正在担任的其它研究课题
课题名称 课题类型 实施时间 批准单位 资助金额
(元)
农村小学利用声像手段提高行规水平的实践研究 应用研究 2001.4-2003.5 上海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协会 
学习型组织在师训工作中的地位、作用与操作研究 
应用研究 
2002.5 区进修学院  


四. 立论依据
(本项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附主要的参考文献)
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教学方法现代化是指贯穿现代启发精神,以便使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特别是更好地发展能力,同时也重视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方法注重目标追求的综合性;活动方式的多边性;互动交流的情感性;运作过程的探究性;选择使用的科技性。同时遵循思想的启发性,系统的整体性,真理的具体性和过程的发展性原则。现代教学方法随着课堂教学中时间比重和职能的变化,最优化策略思想的广为接受;信息技术引起教学手段的更新;具有弹性的时空格局和组织形式,富于情感的人际交往;国际化与民族走向一流而不断丰富。
长期以来,传统教学方法的运用多半侧重于教师如何教的问题,片面强调教师传授的作用,现代教学方法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突出表现在:第一,重视形成学生对认识的需要和学习情绪生活。第二,重视学生的自我探索,独立研究,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
现代教学方法从 “学”出发,把教师进行必要的讲授、示范、引点、点拨、与学生的阅读、观察、实验、讨论等有机结合起来,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条件,使 “自奋其力,自致其知”,理解学习过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评价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有关课堂教学效果方面的),从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情况来判断课堂教学的效果和水平(或课堂教学过程的合理性),并利用评价的手段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起保证作用。
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最终目的不应只是形成对教师教学业务水平高低的判断,而是分析课堂教学的得失,诊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改进课堂教学提供决策依据。它具有五大功能:1、价值判断;2、信息获取;3、提供决策依据;4、激励向上;5、导向作用。
教学评价策略是指对课堂教学活动教程与结果做出的一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主要涉及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与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产生了多种不同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如: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理评价等。然而新教学方法需要发展学生许多新能力,传统的评价标准对于新能力有相当的局限性。或者说,新的能力是不能用过去的评价方法来度量的。
传统的教学评价是靠诊断和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作出判断的,因此评价教师的 “教”通常是以教师拥有知识的数量大还是小,面宽还是面窄,渊博还是肤浅,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容易被学习者所接受等为标准的。
我们现在所研究的评价,随着二期课改的推进,也应相应转变成是否为学习者创设了一个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情境;是否能激发学习者的动机,主动精神和保持学习兴趣;是否能引导学生加深对基本理信论和概念的理解等。而目前对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还处于假设阶段,还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得以验证。
综上所述,对教学方法现代化的实施而开展的相应的评价策略研究将有理论研究价值和推广价值。
五. 研究方案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本项目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特色创新之处)
研究目标:
开阔学术视野,提高科开能力,改进教学方法,促进专业发展,建立共生机制(走向共生)。
研究内容:
1、 课题内涵研究,包括 “现代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的内涵界定及基本特征研究等。
2、 对现代教学方法的分类与种类研究。
3、 现代教学方法的运用实践与评价策略研究。
4、 进行相关研究:(1)现代教学方法运用与教师专业发展。(2)现代教学方法的组合和发展趋势。
研究方法:
    根据 “关注: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所提供的九种方法的假设,建立学习型小组,着重实践验证。
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1、制定阶段性工作计划(安排)
          2、资料搜集与分析
          3、完成课题内涵界定
第二阶段:1、做好开题工作
          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并进行可行性论证
           3、 按计划进行分项研究(包括:类别、特点、原则、评价、手段等)
第三阶段:1、进入第一轮课堂现代教学方法运用实践与评价策略研究。
          2、关注相关课题进展。
第四阶段: 反思、整理、小结
     第一轮研究结束,经调整后,再进行第二轮研究,即在高一层次上反复第三、四阶段,直至结束。
     
本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特色创新之处:
   为教师提供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应用实例、个案并提供评价操作量表及方法。
 评价策略研究
策略之一:在现代教学方法与课时控制中评价其操作性。
策略之二:在现代教学方法与情绪调节中评价其针对性。
策略之三:在现代教学方法与师生互动中评价其价值性。
策略之四:在现代教学方法与思维激活中评价其创造性。
六、完成研究的条件分析:
(包括现有的研究工作基础、研究的外部条件,课题组人员结构,研究经费、设备等)
一、 现有研究工作基础与研究的外部条件:

    少年报社于2002年第7、8期分别刊登了《关注教学方法——现代化的研究》有华师大商继宗、陈时见、洪丕熙、钱颖等专家率领的课题组已经对该课题的理论研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但对应用实例缺少第一线的案例。本课题拟借助现有的理论指导,以实例加以验证。


二、 课题组人员结构:
十位研究人员,大多数为大专学历,其中5人正在进修专升本,一人进修的是教育管理专业。一人为区学科带头人,分管学校师训工作。
十人中四人承担过区级课题研究(分别获区教科研二、三等奖),二人承担过市级课题研究(其中一人曾获市教科研三等奖)。
课题组人员平均年龄38岁,其中最高年龄50岁,最低36岁。均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三、 研究经费:
估计为2000元,经费来源:区教科室,学校分别承担。
四、 设备:
学校计算机已接入宽带网,配置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为研究工作提供了相应的条件。

 

 


七、成果形式
(主要研究阶段,最终完成时间、最终成果形式)
一、 主要研究阶段:
1、 主课题研究报告。
2、 相关研究报告。
3、 论文汇编
论文汇编的题目:《现代教学方法运用的实践研究与评价策略》
内容包括:
1、 研究报告
2、 论文
3、 实例(个案)与分析
4、 评价策略与评价量表
5、 相关研究:
(1) 现代教学方法的组合和发展趋势。
(2) 现代教学方法与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最终完成时间: 2004年5月

 

 


版权所有:上海市徐汇区江南新村小学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大木桥路600弄49号   联系电话:021-64035765
  您是本站第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