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船文化”特色轨迹:
“船文化”在我校的开展,是历史形成的,有其文化的底蕴。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校就借助江南厂的资源优势,开展“爸爸妈妈造大船,我在学校造小船”的活动,这就是船文化的最早由来的雏形。此后,船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船模为特色的科技活动普遍开展,从“用牙刷柄刻小船”发展到船模、车模、航模这“三模”全面推进: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后,船文化进入活动课领域,教师们创造性地设计了一系列与船文化有关的探索性活动课,如用角色扮演的进行船舶设计交流的语文活动课,再如:以“泰坦尼克号”沉没为主题的影视评论课,有《乘上心中的船迈向21世纪》的主题班会等,并在全区开展“江南杯”活动课教学评比,上海市造船工程学会开始与我校共建科技特色学校;第三阶段是进入21世纪后,“船文化”进入各学科教学领域,如在自然常识课做船的浮力实验,在语文课讲“曹冲称象”及“小虫与大船”的故事,在社会课讲船的发展史及航海地理知识,在美术课画船的造型,在音乐课唱“船歌”,在生活与劳动课学打“水手结”等。开展“科普主持人大奖赛”等,船文化进入学科领域后,迫切需要一套“船文化”的校本教材,于是自编《小学生“船文化”活动》手册在学校兴起。现在“船文化”自编教材获区科研成果一等奖、现代科技实践课获全国二等奖、科普主持人获全市大奖、论文和活动方案获全国大奖十多项、学生在各项活动中获奖不计其数。
一.寻找科普特色与正规教育的最佳融合点
在我国。属于非正式教育范畴的科普活动与学校的正式教育分得很清,而在国外,人们则越来越强调科普和非正规教育的融合。融合的第一种表现为:博物馆等方面参与教师培训,因为教师仅靠书本的知识和课外科普活动效果毕竟有限,科学场馆依靠独特的条件全面提高了教师的科普素养,而中国目前还不参与;第二种融合表现为公司对学校科学教育提供赞助,现在就目前而言,徐汇区小学还没有赞助基金;第三种融合表现位大学设有科普专业的学位,提升了科普的地位,而中国没有这种专业。
我们认为:“船文化”的内容具有相当大的包容性。这是因为造船本身是一项多学科的综合工艺,科技含金量高,涉及面广,与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等学科都有密切联系,因此,开展“船文化”教育可以从中寻找出许多科普特色与正规教育的最佳融合点,学生小型课题的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对各学科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模型船又需要动手、动脑,学会使用各种工具,因而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有着积极的意义。更值得一提的是“船文化”蕴涵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曾创下中国工业史上72个第一,“江南人”用技术、智慧和汗水为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竖起了一座丰碑,那就是德育教育的“江南精神”,它代表着伟大中国工人阶级的精神风貌。引导学生学习江南厂的发展史和“江南精神”,就是极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就“江南精神”而言,它就包括奋发图强的志气,为国争光的决心,实事求是的态度,开拓创新的精神,搏击风浪的勇气和同舟共济的意识。这一些,形成学生完美的人格,良好的品质都是不可缺少的。同时就系统而言:科普与德育教育的最佳教育电容和较科学地形成。
以此为范例:“船文化”科技教育品牌课以形成多方位的科普与正规教育的最佳融合。
二、以创新、以行动研究为前提的特色活动指导模式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应充分相信我们的学生人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过:“创造性再也不必假设为仅限于少数天才,它潜在地分布在整个人口中间。”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而且教学知识具有系统性、科学性、逻辑性和实际的应用性。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任何一项发明创造,源自于观察力的培养。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精神的重要前提条件。教师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启发引导学生去观察,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被打开,才会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从教育理论上看,我校“船文化”活动的发展,实际上依托了建构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其中图化的表述就是“教学做合一”,“在做中学”。这与二期课改倡导的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实践、体验、探索为学习模式的精神是一致的。
例如:进入新世纪之后,用新的二期课改的观念,用与时俱进的精神去衡量,就觉得还有不少差距。事实上,从世纪之交开始,我校已经全面开展船文化科技教育模式。船文化的领域是非常广泛的,传统的科技活动已经碰到了新的挑战,创新势在必行。改革,就要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从内容上拓展,从方法上改革。“水手结”特色创新实践活动就是从三方面着手的。这就是项目要出新,教材要创新,方法要更新。“学打水手结”就是“船文化”科技特色活动的精彩一笔。
1.首先,它具有新颖性。打水手结是船文化领域的内容之一,却又很少有人想到去开发它。船上需要水手,水手的基本功之一就是会打水手结。当水兵,水手是许多孩子的愿望,因此学打水手结这项技术也对学生有吸引力。学生在学习时感到新鲜,喜欢,有劲。
2.其次,它具有针对性。现在的孩子由于家长偏重于在学习上的严格要求,学校的学习负担又重,很少有机会动手参加自理,家务及其他劳动,他们的动手能力相对比较差。而打好水手结恰恰需要一双灵巧的手,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所以开展这项活动有助于克服当前学生存在的不足。
3.再次,它具有实用性。尽管学生不是水手,在生活中不一定用得上水手结,但打水手结的技术和打其他结的技术是相通的。所以,我校与斜土街道干部一起进行了科普联谊活动《学打水手结》。在生活中常常需要打各种结,如:绑鞋带,攀岩,包扎礼品,以及打中国结等。掌握了打水手结的技术,就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在实际生活中发挥作用。
4.最后,它具有教育性。打水手结要打得牢固,美观,这里有手脑并用的意识教育,有耐心细致的意志品质教育,有讲求质量的责任感教育,也渗透着美育,所以它具有综合性的教育功能。
从实践方法上来看,“行动研究法”不啻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行动研究法从1946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创立至今,由于这种方法是将理论应用于实践,针对实际问题先计划,再通过实施,观察、反思、再计划、再实施、再反思等一系列螺旋式不断加深的过程,经过不断调整趋于完善,因此,这种方法被人们广泛地应用。我校正是把教育新理念与学校实际相结合,通过“行动研究法”的最佳载体,为我们有针对性地、创造性地贯彻二期课改精神找到了一条通向成功的途径。
三.船文化活动的目标和功能
(一)定位
所谓“文化”是指一种知识的程度。我校“船文化”是指“船”为主题,学生为主体,以科学素养为主线,提高全体小学生了解、探索“船”的科学文化知识的程度。“船文化”包含的内容有:(1)船的结构,运行原理。
(2)船的发展历史、现状与展望。
(3)船的产生及其对人类与社会的影响。
(4)历史上与船有关的主要人才,造船专家、航海人物。
(5)高新技术与船。
(6)历史上与船有关的重大事件等。
“船文化”涉及的领域有自然科学、基础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等。
《“船文化”创新系列活动指导模式》的创新之处在于将科技普及活动系列化、教材化、有序化,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科技素养为着眼点,在“船文化”的内容、形式、方法上面进行创新。编制《“船文化”学生读本》的意图是使——
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与他人合作,对“船”以及与“船”有关事物的了解、实验、论证、探究、设计、加工、装配、调试等“系列劳动体验和实际探究活动中学习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操作、培养劳动观念;习惯和态度等情感因素,从而提高文化、技术素养有一套拓展型系列活动的“试用”教材。具体特征如下:
1.基础性:
现代社会中,技术已广泛深入到生活和生产的各个领域,生活中离不开船。因此,对船的认识、了解、掌握技术已成为人们生存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基础性的条件。
2.实践性:
要求每个学习者在认识船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制作船的技术实践中获得直接经验、强调参与、操作。
3。多元性:
“船文化”是一项多学科的综合活动,科技含金量高,涉及设计、材料、工艺、能源、环境等众多领域。学科面广,与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都有密切联系;我国近代船舶工业史、造船工人不断进取、奋发图强的主人翁精神,以及“同舟共济”的合作精神等又是丰富的德育资源,是一种跨学科的学习领域。
(二)理念
以船为主题、以学生主体,以科学知识、方法、态度、情感与习惯的普及与培养为主线的科技普及活动的一种特定的过程。
1.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
2.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能力的和谐发展与健全人格的形成。
3.以德育为核心,强化科学精神、行为与习惯的培养。
4.以探究的学习方法,面向全体学生,注意个性差异。
(三)设计思路
以贯彻学生主体性学习为主线的基本思路。
1.在总目标的引导下,分低年级、中高年级分层递进实现目标,
2,以学生实践活动为主,体验活动情感、培养技术意识,学习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
(四)船文化活动的总目标:
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着眼点,在“船文化”的科学知识普及的内容、形式、方法上进行创新。
阶段目标:
低年级段:
科学态度:
1.通过听、讲“船的原理”等故事、动手“画、拼、折、剪”船的活动,理解生活中处处有科学,能亲身感受社会进步、生活质量的提高离不开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
2.通过在制作“船”的操作活动中合理分工、发挥个人的长处:乐意和他人一起学习,一起探索,并能在活动中专心致志,耐心细致、有始有终。
科学知识、技能
1.了解产船的种类、船的名称、功能以及最基本的运行原理”。
2.了解“船的发展与航海史以及与船有关的航海人物”
3.会亲自动手“画、拼、折、剪”船以及会制作简单的船模。
4.会合理想象画、拼、折、剪“创意船”。
科学方法、能力;
1.通过有目的的观察,能正确表述船的数量、形态、质地、大小、重量、颜色和运动。
2.了解船以及与船有关的水手结的制作方法。
3.培养学生通过多看、多听、多问获取信息的能力与方法:并能对获得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类、整理。
科学行为与习惯:
1.培养主动、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
2,培养遇到问题、困难,能想办法克服或向别人求助的习惯。
3.培养适应集体生活,有集体荣誉感的习惯
4.培养积极维护环境卫生的习惯。
中高年级段:
科学态度:
1.通过对“船的原理”进行实验、论证、探究、制作船模、创意船模,水手结的工艺品制作等活动,进一步树立学习现代科学,弄清科学道理、尊重科学事实、热爱科学真理、学会科学的生活观念,并有创新的想法。
2.通过在操作活动中的合理分工、积极合作,发挥个人的长处:认真对待活动中的观察、调查、实验操作与资料整理,追求活动的结果并能在活动中十分努力、一丝不苟。
科学知识、技能:
掌握船的结构、运行原理与功能,并能根据这些原理制作船模、创意船水手结工艺晶的制作等实践技能,发展动手能力,提高实践本领。
科学方法、能力:
1.通过观察船的结构、运行过程,能够用图示或文字做观察记录,对观察的结果做结论,作简单的比较分析。
2.能运用语言文字正确、完整地表述对船的观察或实验、论证的结果,与预想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3-初步具备实验、论证的操作技能,培养分析、推理的实验能力,对实验结果作合理分析并作出初步的判断。
4.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通过调查研究等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与方法;并能对获得的信息进行相互交流、讨论。
6.能用口头、文字、绘画图表等不同方式进行信息交流,初步学会信息积累与存档。
科学行为与习惯:
1.培养主动、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激发求知欲。
2.掌握良好的阅读习惯,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的习惯。
3.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试探性答案,通过实践活动证明的习惯。
4.爱护自然资源、环境卫生的习惯。
(五:)在实践上述目标中,船文化体现其智、增能、育德、立人的四大功能。
教师层面上说,船文化的开展具有推进校师资培训,锻炼和提高教师队伍的功能,并实现以下目标:
1、在指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过程中,增进自身的科技知识和组织能力。
2、在指导学生开展船文化活动的过程中自己先爱教育、敬业、团结、进取等方面提高到新的水平;
3、在设计活动和编写校本教材的过程中提高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理论水平。
4、在与学生一起活动中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从学校办学的层面说,船文化活动的开展,起到了凝聚人心、改进管理、营造新风、创建特色、树立形象的功能,逐步达到培养“合格+特长”型学生、建设“教学+研究”型教师,创建“基础+特色”的校风,办成基础扎实、特色明显、素质增强、学生满意、社会认可的学校。
四、船文化活动的指导
(一)指导原则和步骤
我校对船文化活动的指导,以“二个逐步”的指导原则进行分步实施。
1、先易后难逐步开展。
船文化是个庞大的工程,我们缺少经验,只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步探索,因此,我们确定先易后难的原则,以取得成绩,增强信心,积累经验,再进行新的探索,攻克较难的课题。船文化活动是从有基础、有条件的船模科技活动开始搞起,逐步进入活动课领域,再进入各学科领域乃至编写船文化校本教材,这样的工作步骤,正体现了由易到难逐步发展的原则,因此总体上开展比较顺利。
例如:科普主持人活动的开展
五(2)班开展的知识竞赛活动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是指每个学生都具有对未知事物进行主动探索和发展的愿望和能力。它是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培养其创造潜能的基础。因为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与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等心理倾向十分相符和贴近,这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大程度地发挥了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对具体的教育而言,就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在教师引导下,大胆想象,积极实验,主动地去了解认识新奇未知的事物,探求不同事物的关系,体验探索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2.先分后合逐步成形。
进入船文化‘校本教材’编写后,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没有采取通常的“先定大纲标准,框架结构,再分课编号”的思路,而是采取“先分后合”的做法,整个过程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全面发动,收集资料,试编“船文化学生活动专题”。
即全面发动教师和学生收集有关“船文化”的资料,教师根据收集来的资料编写“船文化学生活动专题”进行试用,然后邀请专家、家长、学生进行点评,听取反馈意见和建议后进行修改,由“船文化学生活动专题”过渡为“学生读本”。
第二阶段'模块组合,体系分类,制定目标。
按照“二期课改”的精神,参照《上海市面向21世纪中小学课程方案和教改行动纲领》以及五部委颁发的《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将“学生读本”按模块进行组合、按体系进行分类,并按低年级和中高年级段分别制定各体系的活动目标,再将“学生读本”作为每周一节“自编教材”的兴趣课与学生一起进行活动,发现问题再反思、修改,试用,反复实践,反思、修改、加工整理形成完整的教材框架,编纂成册,成为《小学生“船文化”活动》手册。
我们称这种编制思路为“递作式”思路,这样做有利于尽可能地吸引教师参与编写工作,有利于发挥每个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每个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能够找到的资料来源并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创造性地编制教材,而编写出来的教材又可以及时进行试用修改,从而积累经验,使教材逐步成形和成熟。
第三阶段:按“手册”要求,进行活动、反思,积累经验,进行总结、交流、推广,拓展“船文化”。
‘船文化’创新系列活动指导流程图:
(二)指导的策略:
“船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对这项工程的指导需要有一整套相应的策略,我们运用的策略概括起来就是五个化:
1.环境主题化:
精心布置校园环境,创设良好的教育氛围。包括建造船形水池、绘制船的壁画,直至把学校比作大船,每个班级比作一个舱,如“海燕舱”“团结舱”等,既定出德育目标,又定出创造意识。
2.内容系列化:
把船文化活动渗透到各个教学领域,形成有序系列。
3.活动特色化:
坚持传统,不断发展。如需打不动地坚持开展船模制作活动,使之形成传统,不断找出船模制作的工艺水平:同时经常组织学生到江南造船厂实地参观和采访,还带学生到佘山学习根据星云辨别航向,乘船参观海底世界等。此外,还把德育活动和科学游戏结合,使活动体现明显的科技特色。
4,机制激励化:
引导学生不断向上。通过评比、表彰,作品展示等方式增强学生参与船文化的自信心,如金点子征集,科技小制作评比,科技积极分子等激励措施,都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成功之中体验喜悦,感受集体的力量和自身的价值。
5.资源社会化:
打开校门,利用社会力量增强教育效果。1999年12月,我校与上海市造船工程学会签约共建科技特色学校的协议,造船工程学会委派造船方面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担任我校的科技教育顾问和专业指导。
五、船文化活动的评估
(一)评估对照组的设置:
纵向——将学生参与船文化前后的发展水平进行对照。
横向——将我校与本区同类型学校学生的发展水平进行对照。
(二)评估的主要项目:
l、知识与技能——掌握有关船文化知识的程度,船文化的技能操作掌握多少(包括制作船模、打水手结、做浮力实验等在内的实践技能)。
2、方法与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收集信息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
3、态度与价值观——爱国情感,科学态度,踏实作风,进取精神。
4、行为与习惯——细观察,勤思考,爱提问,多动手的习惯,勤劳俭朴的习惯,文明礼貌的习惯。
(三)评估的主要手段
l、交流——交流参加“船文化”活动以来在科学素养、科学态度、科学知识和技能、科学方法和行为、价值观和习惯等方面的进步和收获。
2、作品与成果展示——展示参加“船文化”活动以来学到的本领和制作的作品:
3、竞赛与评比——开展“江南杯”系列竞赛,比较我校与同类型学校的发展水平;
4、测试:对我校毕业班学生进行素质测试,检验船文化在提高学生发展水平方面的成效。
六.船文化活动成果:
详细:
七.参考书目: